人這一輩子享了不該享的福,終歸要吃不該吃的苦。 比起捨不得,有時人活著,貴在捨得。
如果情愛是束縛,就舍去情愛,得到自在;
如果名利是煩惱,就舍去名利,得到清淨;
如果俗務是痛苦,就舍去俗務,得到輕鬆。
人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,學會舍與得,方是大智慧。
01 舍去的是物質,得到的是天地
蔣勳說過一句話:「沒有一個東西我會永遠擁有,可是我們一生很多東西都放不下。」
幾年前,蔣勳舍去都市的便利和物質,帶著筆墨紙書硯來到一個叫池上的台東農村。
因為他想捋清「捨得」與「捨不得」的問題,當舍去困擾他的冗雜資訊,繁複人際,奢靡物欲後,看能得到什麼?
說得文縐一點,蔣勳得到了一份「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」的心境。
在這裡吃住都很簡單,除了畫畫,蔣勳就喜歡散步,看著白雲在綠禾上飄蕩,聞著苦楝香在空氣裡流蕩。
鄉間像元明水墨,濕漉漉,霧濛濛的,沒幹透。蔣勳走過田間,驚飛一群水鴨,掠過舊年冬天的殘荷,像是水墨裡的幹筆飛白。
這是蔣勳曾經在都市時感受不到的心境。
直到來了池上,他才發現,生活可以簡單,不需要冗餘的物質,生活可以富有,擁有山間風月。
他說: 「人真正需要的是空氣、土地和水,這三樣池上是最好的。」
舍去,也是得到的開始。也許得不到更好的,但舍去了糾纏,可以一身輕快。
02 舍去的是名利,得到的是尊敬
我們常常寄希望於名聲地位,企圖從中獲得心安。但卻不知,一個人的心安,在於內心的樸素。
名與利是客觀存在的,而讓我們感到快樂和悲傷,是由自身對它的理解,內心的個性所決定。
曾獲得「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」的葉嘉瑩先生,95歲時為她所任職的大學捐贈1711萬元,用於研究古典文化。
幾年時間捐款三千多萬,對她而言,金錢早已是身外之物。名利之樂,不如無憂於心,舍去名利糾葛,才能內心樸素。
她不需要多大的名氣,也不願爭搶現實利益,更是不會為得失利害憂慮煩惱,只要詩詞長存於心間便是足夠。
如今九旬高齡的葉先生,提及自己起起落落的一生時,總是很平和,似乎對人生的一些桎梏早已有瞭解脫。
03 舍去的是繁華富貴,得到的是內心平靜
弘一法師出身富貴,在出家前是一等一的名流,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。
在名聲最盛之際,他卻做了個所有人都不解的決定,悄然轉身皈依佛門,過上了一簞食一豆羹的清貧生活。
有一次,他的朋友夏丏尊教授前來拜訪,可餐桌上只有一碟小菜,夏教授忍了半晌,還是無法下嚥,說了一句「這菜好鹹」。
誰知,弘一法師淡然微笑道:「鹹也有鹹的味道。」是啊,鹹也有鹹的味道。 一顆平常心,任它苦辣酸甜,照樣活得瀟灑自在。
很多時候,我們煩惱,我們糾結,我們當斷不斷反受其亂,都來自於不懂「斷舍離」。
斷,就是斷開不健康的生活;舍,就是舍去沉迷物質享受的雜念;離,就是離開人云亦云的評判標準。
再多的優柔寡斷,不如一次乾淨俐落。
世人情愛煩惱,由心生,由心滅,愛太深,情太烈。與其讓它擾亂內心,不如從心舍去,換一份君子之交。
那道不同,漸行遠的舊友,送別就好;那無緣陌路的感情,祝福就好;那愛而不得的人,埋在心底就好。
等到回頭看時,心中不驚漣漪,就是真正的淡如水了。